兩國都需要昂貴的新建或擴建基礎設施來為這些發電廠進口煤炭。
雖然養豬戶一直要求施打疫苗,9號甚至有養豬協會聯合上書,要求岐阜、長野等10個縣市開放接種。家豬、野豬、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隻均可能感染。
眼看疫情不斷逼近,位於關東,飼養數量位居全國第四的群馬縣,業者都非常緊張。日本豬瘟病毒較弱,是「瘟疫病毒屬」(Pestivirus)感染。包含岐阜縣內,豬瘟疫情一次擴大至日本5府縣。另外最重要的是,一般豬瘟可透過豬隻預防接種疫苗防治。兩者的症狀類似,均有高燒、全身臟器出血、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,也均被OIE規定的應通報動物傳染病,但相較一般豬瘟,解剖急性非洲豬瘟病豬時會發現豬隻脾臟腫2至3倍,腎臟則會出現如火雞蛋的點狀出血。
根據日本家畜傳染病預防法規定,只要養豬場發現有豬隻感染豬瘟,就必須撲殺養豬場內所有豬隻。這起豬瘟疫情是關東地方首例,原本研判可能是被野豬傳染,但埼玉縣政府並未確認有野豬感染豬瘟,相關單位憂心疫情擴散到豬隻飼養量更多的北關東地區,中央與地方政府正趕緊確認這次疫情的感染途徑。一方面來說,岔路是分離而不確定的行經地,必須採取保護措施。
相反地,這首詩重複它的開頭來作結:「黃葉林間岔出兩條小路」,似乎帶我們回到森林中的起點一九六七年的《象徵之林》(The Forest of Symbols)中收錄了一系列的論文,其中人類學家維克托.透納(Victor Turner)提出了一種稱為「閾限」(liminality)的概念,他起初將其應用在中部非洲的各種儀式上,隨後則套用到更廣的層面。一方面來說,岔路是分離而不確定的行經地,必須採取保護措施。我們看見了一九一二年佛洛斯特的想像中,走向他的那個「分身」(「一面歪斜的鏡子中自己的成像」)。
但如學者S.I.強森所言,古希臘人也會把「住屋淨化儀式中被污染的遺物」帶到岔路口丟棄。那些正經歷閾限期的對象,暫且稱之liminaries(閾限對象),處於完善政治法制(political-jural)狀態之間的模稜兩可。
它們迴避一般認知上的分類,因為它們非此非彼、不屬於此處也不屬於別處、不是一件事也不是另一件事。」而在約兩千五百年前初次上演的《伊底帕斯王》(Oedipus the King)中,索福克勒斯(Sophocles)向我們演示了與岔路極為相關的,強而有力的象徵:伊底帕斯:我想我聽妳說過萊厄斯(Laius)在三路交叉之處遇害。〈未走之路〉從未提及說話者在他選擇的路上最終找到什麼。因此民主不只讓每個人忘記自己的祖先,也隱藏了他的後裔,把和他同時代的人從他身邊抽離。
也因此,這個地方不太值得信任。如這首詩所示,影響著一切的,是「岔路口的難題」。展演和暗喻是帶動他詩作的兩座巨大引擎。或以冤魂的形式召喚那些拒斥,來協助他們施展咒法。
伊俄卡斯忒:一個叫福西斯(Phocis)的地方,兩條岔路交會之處——一條來自達塢利亞(Daulia)、一條來自德爾菲(Delphi),一處岔路口。這個停頓——在問題和答案之間的短暫時刻,正是岔路口的精髓。
在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——羅伯.強森(Robert Johnson)的〈岔路口的藍調〉(Cross Road Blues)裡頭,我們看見的是審判與救贖之所:我走到岔路口,雙膝一軟跪了下來。我們看見了佛洛斯特和愛德華.湯瑪斯互相作伴的身影走近了岔路口,讓其中一位在一場徒勞無功的戰爭中走向死亡,另一位則走向他生涯的巔峰,成為當代最著名的詩人。
伊底帕斯在這個岔路口決定了自己的命運,他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殺了自己的父親(除非這命運早已被某種更強大的力量決定)。例如在古希臘,岔路口常有赫卡忒(Hectate)女神的雕像或神壇。A、B、C三條路的交叉口是個既屬於每一條路、也不屬於任一條路的空間。因此在佛洛斯特的詩中,閾限不只是一個「死亡象徵」或「弔詭」的空間,也是一個展演和暗喻的空間。伊底帕斯:這件事在哪兒發生的?說準確點。這些稱為hekataia的雕像通常有三張臉,每一張臉都指向其中一條岔路,市民們會在它們面前留下供品,祈求女神保守旅途順利。
不屬於任何一處的事物就屬於這裡。文:大衛・奧爾(David Orr)後記:岔路口〈未走之路〉描繪了一個選擇中的自我,卻也批判了這個自我——就此而言,說話者最終選擇的道路,不比他所置身的岔路口來得重要。
暗喻連結了兩個詞語,讓它們是也不是彼此。這樣的難題在西方傳統中已經存在許久。
另一方面,它們是個相離的孤立之所,讓古人能夠輕易把自己在宗教和社會上遭受的拒斥就地丟棄。在他做出選擇之前,他什麼都不是,也可能什麼都是。
我們可以加上先知以西結(Ezekiel)對耶路撒冷陷落的預言:「因為巴比倫王站在分叉路口,在兩條路口上占卜、搖籤、求問神像,察看動物的肝。在其中一條岔路上,我們有愛默生(Ralph Waldo Emerson)自信滿滿的個人主義:「要成為一個人,就要先拒絕服從。在《詩中的佛洛斯特》(Robert Frost Among His Poems)一書中,傑佛瑞.S.卡萊莫(Jeffrey S. Cramer)針對他所謂的「『岔路』主題」提出豐富的例證,佛洛斯特在寫作〈未走之路〉時可能心裡有數。如佛洛斯特所言,岔路口是一個人能夠以旅者身分,同時遊歷兩條路的唯一點。
這是因為:兩種〔儀式〕追根究柢都發源自岔路口的閾限特質,但走向相反。(就這點和幾個其他面向來說,〈未走之路〉和《伊底帕斯王》的雷同程度相當驚人。
因此岔路口往往是人們冒險之處,為了模糊或融合在定義上對立的事物。他們養成了把自己當作獨自一人的習慣,且他們大都想像一切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就它們物質上的結構脈絡來說,它們在這世界上已經死亡,而閾限擁有許多死亡的象徵……但在閾限中期最具特色的象徵便是弔詭(paradox),抑或「是一物也是另一物」。一個扮演某個角色的人是也不是他所扮演的那個角色。
」我們看見有些路會讓一切就此不同,有些路不會帶來太多改變,有些路只會帶我們到另一條路上。民主把他永遠扔回自己身上,形單影隻,最後甚至把他完全局限在自己內心的孤獨中。懇求上頭的救主:「請祢行行好,救救可憐的鮑伯吧。」在這些觀點之間無止盡地選擇又回到原點,我們看見一位說話者為較少人走的路吸引,卻又對自己的選擇搖擺不定,對自己能否始終如一充滿懷疑,同時憂慮自己的未來究竟會不會「就此不同」。
我走到岔路口,雙膝一軟跪了下來。其中包括《伊尼雅德》(Aeneid)(「這裡就是/道路分歧之處」)、朗費羅(「若拒絕這條路而非另一條,我們可能錯失一些好地方」)、艾蜜莉.狄金生(Emily Dickinson)(我們的雙腳快要來到/存在中那奇怪的岔路口),和佛洛斯特最欣賞的哲學家威廉.詹姆斯(「只有〔兩條中的〕一條,或那另一條路,能被選擇」)。
你可以說,他唯一擁有的,就是無盡的可能。)然而在伊底帕斯選擇刺殺萊厄斯之前,他既不是個國王,也不是個弒父者,甚至不相信他會成為那樣的人,因為他活到當時都認為自己是別人的兒子。
它是一段旅程開始之前的深呼吸,或一種過渡。岔路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正是這種狀況,站在此處踟躕該走哪條路的人,既不在一條路上,也不在另一條路上:他的確模稜兩可。